04 鐘擺系統 - 與「物」溝通
系統 - 鐘擺 Pendulum
摘要:
-
放鬆去感受 Poi 的擺動,順應 Poi 擺動的節奏施力
-
分別練習以手為軸、以肩為軸、複合軸心的鐘擺
00:00 Pendulum 動作介紹
01:16 單手 Pendulum
03:43 雙手 Pendulum
05:57 Pendulum Weave
11:10 3-Beat Pendulum
延伸技巧 - 三角捲軸亂舞 Split-time Triangle Reel
心流練習 - 畫
Flow Exercises - Draw
心流藝術當中的「流動」概念,除了指自如地由將動作A連接成另一個動作B,一個物件上或者動作上的流動之外,更是身體與道具之間的能量傳遞,我們可以將這過程理解為身體與物件的溝通。學習有效地與物件溝通(連結),不單可以幫助我們與外界溝通,更加可以讓我們與內在的自我溝通,是一種有助於自我覺察的方法。
如何與道具溝通?
首先,達成溝通的先要條件是雙向性的,當中由「發出者」與「接收者」組成,雙方輪流交換角色達成溝通的行為。所以在一個溝通的過程中,我們將會成為「發出者」與「接收者」,如果我們只是單方面的發出或是接收,便不能形式溝通的關係。
除了組構成一個溝通關係之外,要達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可以注意以下三部分:
傳遞方式、接收方式、交換時機
傳遞方式
(良好的傳遞方式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的了解)
首先,當我們準備好傳遞訊息時之前,應該要了解自己表達出來的內容,因應內容選擇適合的媒介和語言。選擇合適語言之後,便可調節表達的方式。因為每個人對每個文字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的差異,表達的方式更是千變萬化,嘗試調整表達的方式,讓對方有更大機會成功接收。最後,透過不斷溝通與了探索,尋找一個適合雙方的表達方式。
用白話來說就是...
了解自己表達出來的內容 → 「你知唔知自己講緊咩?」
嘗試調整表達的方式 → 「你可唔可以用另一個方式表達?」
尋找一個適合雙方的表達方式 → 「你點講對面先聽得明?」
了解自己表達出來的內容
相信大家都清楚自己要表達的內容,但大家又有沒有想過自己表達出來是什麼內容呢?
例如「我想食飯!」、「我很肚餓!」、「我要食晚餐!」、「食得飯未?」、「如果我仲唔食嘢就餓死!」
這句子都可以是表達同一種意思,亦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。(例如不同的身份、地位、角色、態度等)
要清楚自己表達出來的內容,才可以調整成適合的語言,嘗試留意一下當中的細節,身體語言、字眼、語氣、形式等等,多點了解自已表達出來的內容。
站在與道具溝通的角度,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做什麼。不是簡單的「正轉/反轉」而是更仔細的部分例如身體的面向、掌心的方向、握法、身體各部分的位置、施力點、節奏、站姿等等,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去觀察和感受。
嘗試調整表達的方式
即使同一句說話,由同一個人表達,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解讀。所以,當我們了解自己表達出來的方式後,便可以調節當中的細節,以不同的方式去表達。
尋找一個適合雙方的表達方式
當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,那怎樣才找到適合雙的表達方式呢?
首先,一段關係的相處或是溝通沒有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,只會是不斷的深入探索。所以,適合的的方式應該可以幫助雙方更輕鬆、更有效地相處。站在與道具溝通的角度,我們就是需要尋找用最少力量、流暢度高、感覺自然的動作。而尋找的進度,就取決於我們接收的方式。
接收方式
(良好的接收方式取決於我們放開自己的程度)
任何溝通的過程中,另一方都會表達出相應的「回饋」。接收並且消化這些「回饋」,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適合雙方的表達方式。而第一步就是觀察/感受,在一般的溝通中,我們可以透過聆聽對方的文字去接收回饋之外,還可以透過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、語氣去了解對方真實的感受。
雖然道具不能透過語言告訴我們它的想法,但我們可以透過觀察或感受道具的軌跡、平面、拉扯力,來接收當中的能量「回饋」。而這個接收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扞擾,可能是能力上、語言上、身體上、熟練度的限制,雖然這些限制令會我們無法有效地接收回饋,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大量練習來解除。
當我們接收過後,依然會有一些內在的扞擾,例如身體習慣、主觀意識、價值觀、情緒等等,這些因素都會改變我們所接收到的回饋內容。這個時候我們便要學習放下自己執念與成見,站在道具操作的角度就是放鬆我們的身體。
這一點說是容易做卻難,但簡單來說就是...
多做幾次、做慢一些、用力輕一些、放鬆一些、感受多一些。
交換時機
在一段溝通的關係中,雙方必須輪流擔任「發出者」與「接收者」的角色,若雙方同時發出資訊,不但會影響發出內容的完整性,自身亦難以接收對方的內容。因此,掌握好交換角色的時機,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有效的溝通關係。
站在道具操作的角度就是尋找適合的施力時機。絕大多數的運動都具有特定運動週期或者流動循環,就像我們說話會有停頓、呼吸的空間一樣。透過長時間的相處、練習、感受,我們可以大致上掌握這些運動週期。藉此調整我們施力的時機,以達致適當的角色互換,最大程度地感受與操作道具。
總結
除了持之以恆不斷練習之外,與道具、事物溝通更加要學習放下固有的自我意識,用身體去感受。搭建一條溝通的橋樑,讓「物」與「我」連結成一體。
「清空你的杯子,方能再行注滿;成為虛空,以求整全。」
# 與「物」溝通
撰文:陳逸晨 Zara Asa
協作:Jodie Yung
撰寫日期:2023/5/4
更新時間:2023/5/6 02:13